作者|郭俊宇

来源|无冕财经


核酸检测企业正处于风口浪尖。

本应在11月25日接受科创板IPO上会审核的翌圣生物,被迫踩下急刹车,成为沪深交易所表示“从严审核”核酸检测企业上市后,首家被取消的上市申请审议的公司。

除了翌圣生物外,还有多家核酸检测企业已经过会,距离正式上市一步之遥。

过去三年,这些核酸检测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又想跑到资本市场再赚一笔。

如今,随着沪深交易所开始“从严审核”,这些还未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的“财路”也被堵死了。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01

依然暴利

疫情走到第三年,核酸检测依然暴利。

尽管核酸检测的费用已经大幅下降,从最初的单人核酸检测100多元逐渐下降至几十元,再下降至3.4元(十人混检),但因为核酸检测需求不降反升,核酸检测企业依然赚得钵满盆满。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0日,主业为核酸检测以及直接的核酸检测材料生产上市企业27家,今年前三个季度,这些核酸检测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1509.89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021年核酸检测企业营业收入为1182.52亿元,比2019年增长138.75%;2020年营业收入为849.64亿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71.54%。

前三季度,大部分涉核酸检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速。

▲部分核酸检测企业出现较大增长,数据来自同花顺。

其中,增速最快的九安医疗、安旭生物以及亚辉龙,严格来说并不算核酸检测类企业,这三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做抗原自测试剂盒,而且大部分市场都在国外。九安医疗上半年海外销售额229亿,国内仅有3个多亿。安旭生物三季度公司境外销售占比99.25%以上。

除了卖抗原检测产品的企业外,包括明德生物、达安基因、凯普生物、硕世生物、兰卫医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谱尼测试在内的核酸检测企业,前三季度业绩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其中明德生物和兰卫医学还保持着三位数增长。

也有少部分企业的业绩出现了下滑。例如乐普医疗、华大基因和热景生物,它们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出现了下滑。东方生物的营收虽然保持正增长,但仅有个位数的增速,其净利润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东方生物的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分布在海外。

除了这些上市公司之外,一些非上市公司这几年通过核酸检测尝到了不少甜头,比如已经过会的四家企业和10月份在科创板上市的康为世纪。根据招股书,这些企业的近三年业绩确实比疫情前好了不少。

▲部分核酸检测企业业绩对比,数据来自招股书。

从毛利率看,康为世纪、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4家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50%,瑞博奥超过80%,菲鹏生物甚至超过了90%。

对于这些还没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而言,除了通过核酸检测业务赚钱外,如果能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有机会在股市上再收割一笔。

目前,A股涉核酸检测业务的IPO公司共计13家,其中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和菲鹏生物4家公司已过会,但尚未正式登陆资本市场。除此以外,今年唯一过会且正式上市的涉核酸检测公司仅有康为世纪。

02

被资本嫌弃

虽然这些正在排队IPO的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还算不错,但它们这几年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大部分在过去三年里都没拿到任何融资,少部分拿到了一轮。

企查查显示,达科为在2016年曾登陆新三板,在新三板上市前拿到过一轮来自深圳高新的B轮融资。2019年2月,该公司从新三板退市,之后便再也没有在一级市场上进行过融资。

瑞博奥和菲鹏生物这几年也是未曾得到过资本青睐。企查查显示,前者仅在2018年7月份拿到过天使轮的融资,之后便再也没有融资消息;菲鹏生物2016年登陆新三板,之后在2017年进行过一次定向增发,之后也在没有获得过投资。

致善生物的情况稍微好一些,2021年6月拿到来自创新工场千万美元的战略融资。该公司2014年12月也曾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11月才退市,在新三板上市期间进行过三次定向增发,和一轮战略融资。

10月份在科创板上市的康为世纪,在2020年8月份曾有过一轮战略融资,总额为2.45亿元,投资方为毅达资本、松禾资本、分享资本、上海起因等机构。

上市后,康为世纪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也并没有很受欢迎,该公司发行价为48.98元/股,上市首日便破发,之后经历了一波上涨,但很快又跌破发行价。

投资人担心的点在于,新冠核酸检测类项目不可持续,这些企业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资本更关注企业长期的成长性。

除了这些公司本身的成长性不被看好外,跟它们所属行业的融资环境也有关。

核酸检测企业所属的分子诊断领域,投资热潮是在2016年前后。根据烯牛数据库,2016年我国分子诊断行业融资事件数量达到72起,为近年来峰值,之后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20年后,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分子诊断行业热度短暂回升,2021年融资事件达到了71起,2022年又开始回落。

据“八点见闻”,九鼎投资大健康部孟详睿指出,虽然分子诊断代表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这几年内,在剔除掉核酸检测业务之后,该行业的市场空间最多也就两三百亿,只能撑起几个上市公司,容不下太多的上市公司。

换句话说,在分子诊断领域,资质好一点的企业早就上市了,那些不被投资本看好,现在才赶着排队上市的企业,想凭借核酸检测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长到资本市场割韭菜的嫌疑很大。

03

核酸检测企业不该上市

理论上来说,一家企业只要业绩能够满足上市条件,没有财务造假,都可以上市,但这些涉核酸检测企业是个例外。

虽然过去三年这些企业的业绩靓丽,但上市之后可否保持高增长,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要知道,这些企业的靓丽业绩基本上都是靠核酸检测业务撑起来的。以菲鹏生物为例,2020年,其跟新冠相关的产品营收占比达到66%,2021年该比例已经接近70%。

▲菲鹏生物业绩,图片来自其招股书。

新冠业务占比越高的企业,未来业绩增长不确定性就越大。如果一家企业新冠检测业务占比过大,并且在剔除掉这部分业务后,其他的业务并没有良好的增长前景,这样的企业就不应该登陆资本市场。

核酸检测带来的“造富效应”就如同当初的口罩一样,迟早会结束。过去三年,疫情防控已经催生出一条比较清晰的产业链。最开始是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之后是核酸检测,然后是疫苗,之后是抗原检测、新冠药。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企业能够获益,但带来的业绩增长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

这些正在排队IPO的核酸检测企业,其实也知道自身面临的风险。

例如瑞博奥在招股书提示,新冠疫情逐步获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预计将出现下滑。菲鹏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具有一定偶发性,若新冠相关产品未来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亦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核酸检测企业在明知自己业绩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依然着急上市,或许有两个目的:一是纯粹为了短期套现;二是想着借由核酸检测业务撑起来的业绩上市融资,将所获资金用于发展核酸检测以外的业务。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对于投资者而言都是一种欺骗。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已经对核酸检测企业丧失好感。看看那些已经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虽然它们赚得更多,但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却不涨反跌。

例如迪安诊断今年至今已经下跌了18%,金域医学今年已经累计下跌了38%。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并不认可因核酸业务暴增所带来的业绩增长,更多把它当成非经常损益,不将这部分损益纳入正常的估值之中。

所以,即便这些核酸检测企业上市了,在二级市场大概率同样会被冷落。很可能会出现上市即巅峰的尴尬处境,甚至像康为世纪那样第一天就破发,只给投资者留下一地鸡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