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最高检数据显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已经成为我国刑事犯罪起诉人数第三多的罪名,作为一个2015年底才被列入刑法的新罪名,涉嫌帮信罪人数的急剧增长极其令人不安。

不得不提的是,这些涉罪者具有相当明显的特点:在校大学生、本科以上学历、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从业者、追逐小利而参与了其他犯罪的资金流转……这些被起诉者中,近90%没有犯罪前科,系初犯。

2023年初,笔者接受一名网络公司高管委托,其因涉嫌帮信罪被浙江省某县公安立案侦查,人一直被取保候审,委托笔者时已接到检察院通知作笔录。笔者接受委托后迅速申请了阅卷,阅卷后第一感觉即本案当事人的行为虽的确也涉及其民事合同之外的资金流转,但与典型的借卡型帮信罪情形性质根本不同,遂建议当事人暂不签认罪认罚,并积极与承办检察官沟通并提交法律意见书、不予起诉申请书等书面材料。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

在整个接触过程中,笔者也明显感觉到基层侦查、检察机关在办理帮信罪过程中已经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甚至公式化的特征。比如在立案侦查阶段,只要有电信诈骗受害人报警,侦查机关便会从诈骗链接、网址等线索入手侦查,主要通过其中的资金流转、账号信息等寻找真实的、尤其是中国居民信息,由于直接涉嫌诈骗犯罪的主体大概率都无法查证或根本不在国内,在面临对诈骗受害人退赔压力的情况下,这些唯一能被查出的中国居民便大概率会被直接刑事立案,甚至在短期内会被全国多地公安陆续立案并陆续取保,本案中其他嫌疑人甚至陆续被四五家全国不同公安机关立案、取保!

而案件进入检察机关后,检察官可能并不会先审查案卷、了解案情,而是直接通知嫌疑人就认罪认罚作笔录,假如嫌疑人出于种种心态“顺利”的表示愿意认罪认罚,那整个案子就相当于实质性结束了,只等法院最后速裁宣判。

帮信罪成为第三大罪名的背后必然离不开有关机关在办理这一罪名案件过程中这种“高效”的程式化风格,但这样“宁滥勿缺”的办案风气下,会有多少人被牵强入罪?会有多少懵懂的年轻人因为内心惧怕而匆匆“认罪”?

法不外乎人情,尤其一个社会的刑法重典,可能千百年来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大多数人认为的罪恶大概率就是法律上的罪恶;但如果对自己的遭遇有一丝丝疑虑,就要有十二分的警觉,不要温驯的服从,而要打起精神!

以下是笔者向检察院提交的其中一份文书,其中对本案当事人行为的辩护意见可能颇具代表性。

作者|夏海龙律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